在电商行业摸爬滚打的老板和财务们,想必都被 “无票支出” 这一难题困扰过:采购小商品没有发票、支付给个人的推广佣金拿不到凭证、临时雇佣的打包人员工资无法取得票据……
在电商行业摸爬滚打的老板和财务们,想必都被 “无票支出” 这一难题困扰过:采购小商品没有发票、支付给个人的推广佣金拿不到凭证、临时雇佣的打包人员工资无法取得票据…… 这些没发票的支出,到底要不要入账?不入账怕遗漏成本导致利润虚高,入账又担心不符合税务规定被稽查。
今天,我们就来一次性说清电商公司无票支出的入账逻辑、合规方法和风险规避技巧,帮你轻松应对财税难题。
一、先搞懂:电商公司的无票支出,到底要不要入账?答案很明确:必须入账,但要 “合规入账”。
很多电商老板存在一个误区:“没有发票就不能入账,入账了税务也不认可”。其实,根据《企业会计准则》,只要是企业真实发生的、与经营活动相关的支出,无论是否取得发票,都需要先在财务账簿中如实记录 —— 这是反映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基础,也是后续税务处理的前提。
反之,如果因为没有发票就不入账,会导致两个严重问题:
1、利润虚高,多缴企业所得税:比如公司实际支出 10 万元推广费但未入账,账面利润就会比实际多 10 万元,按照 25% 的企业所得税率,可能要多缴 2.5 万元税款;
2、财务数据失真,影响决策:未入账的支出会让经营成本被低估,老板可能误判盈利情况,进而做出错误的扩张、投资决策。
但要注意:“入账” 不代表 “一定能税前扣除”。能否税前扣除,才是无票支出的核心痛点 —— 这就需要我们区分支出类型,用合规凭证替代发票,满足税务要求。
二、电商无票支出的 3 大高频场景,这样处理才合规
电商公司的无票支出并非 “一刀切”,不同场景对应不同的合规处理方式。我们整理了 3 类高频场景,附具体操作方法:
电商常向小作坊、个体工商户采购低价商品,对方可能无法提供发票。
若单次采购金额≤500 元:让对方出具「收款凭证」,注明收款单位名称、个人姓名及身份证号、支出项目、金额等信息,可作为税前扣除凭证;
若单次采购金额>500 元:让对方到税务局代开「增值税普通发票」,电商公司凭发票入账扣除(代开发票时,对方需缴纳增值税及附加税费,可协商承担方式)。
场景 2:支付个人推广佣金(如直播达人、社群团长)
电商通过个人主播、社群达人推广产品,支付的佣金往往没有发票。
若个人未办理税务登记:电商公司需按「劳务报酬所得」为其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(税率 20%-40%),并凭「代扣代缴税款凭证」+「付款凭证」入账,部分地区可税前扣除(建议提前与当地税务局确认);
更优方案:让个人注册「个体工商户」或通过「灵活用工平台」结算。个体工商户可自行开具发票,灵活用工平台会为电商公司提供「增值税专用发票」,既解决发票问题,又降低个人税负。
场景 3:临时用工支出(如临时打包员、仓库临时工)
若属于「非全日制用工」(如每天工作 4 小时以内,每周不超过 24 小时):无需发票,凭「工资表」入账即可,按 “工资薪金所得” 代扣代缴个税(起征点 5000 元 / 月,税率 3%-45%);
若属于「劳务用工」(如一次性雇佣 10 天打包):按 “劳务报酬所得” 代扣个税,凭「付款凭证」+「个税代扣记录」入账,可税前扣除。
很多电商公司为了 “找发票”,不小心触碰税务红线,反而面临罚款。以下 3 种行为绝对不能做:
1、买发票冲抵无票支出:这是最常见的违规操作!通过第三方购买的发票,往往属于 “虚开发票”,一旦被税务稽查,不仅要补缴税款、滞纳金,还可能面临 50% 以上 5 倍以下罚款,情节严重的会涉及刑事责任;
2、用 “白条” 随意入账:没有任何凭证(如收款证明、付款记录),仅用一张手写 “白条” 记录支出,税务机关会认定为 “虚假支出”,不允许税前扣除,还会怀疑企业财务造假;
3、混淆 “工资” 与 “劳务报酬”:明明是临时劳务用工,却按 “工资薪金” 入账,试图逃避高额个税 —— 税务系统会通过 “社保缴纳记录”“用工时长” 等数据比对,发现后会要求补税罚款。
四、给电商公司的 2 条合规建议:从源头减少无票支出
与其事后纠结 “怎么入账”,不如从源头控制无票支出的发生:
1、优先选择能提供发票的合作方:采购时优先与一般纳税人、小规模纳税人合作,明确要求对方提供发票(可在合同中注明 “若无法提供合规发票,需承担相应税款损失”);
2、建立无票支出台账:财务部门需单独记录无票支出的日期、金额、用途、合作方信息,定期梳理并催促对方补开发票,避免遗漏或遗忘 —— 尤其是年底汇算清缴前,要及时处理未取得发票的支出,减少税务风险。
税务政策对电商行业的监管越来越严格,“无票支出” 不是 “小事”,切勿抱有侥幸心理。如果遇到复杂场景(如大额无票支出、跨境电商支出),建议及时咨询专业财税顾问,定制合规方案。